白居易写景的诗词( 二 )


【评析】: ??诗是写景的 。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 诗人流放夜郎 , 行至白帝遇赦 , 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 , 水急流速 , 舟行若飞的情 况 。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 , 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 , 点明水势如泻 。
??全诗锋棱挺拔 , 一泻直下 , 快船快意 , 令人神远 。
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 ,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 不知何处是他乡 。
【注释】 又题《客中作》 [注释](1)兰陵:地名 。
(2)但使:只要 。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 , 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 , 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 , 一醉方休 , 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 , 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 , 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
[译文]群鸟高飞 , 绝尽踪影 , 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 , 注视着敬亭山 , 敬亭山也看着我 , 彼此久看不厌 。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 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 , 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 ,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 , 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
长期飘泊生活 , 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 看透了世态炎凉 ,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 , 增添了孤寂之感 。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 , 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 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 , 见到花也会流泪 。
3、浑:简直 。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 , 连簪子也插不上 。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 , 只有山河依旧 ,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 , 草木茂密深沉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 , 难禁涕泪四溅 ,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 , 反觉增加离恨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 , 已经蔓延三月 ,  家在?州音讯难得 , 一信抵值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 , 白发越搔越短 ,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 , 简直不能插簪 。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 ,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 , 肃宗在灵武即位 , 改元 至德 。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 被叛军俘至长安 , 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 , 身历逆境思家情切 , 不免感慨万端 。
诗的 一、二两联 , 写春城败象 , 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 , 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 , 真挚自然 ,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 , 眷怀家人的感情 。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 ,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 , 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 , 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 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
”此论颇为妥帖 。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
八阵图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绝】 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 , 名高八阵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