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五 )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 。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 。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方向运转,而集体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
人,人类社会,世间万物,用哲学和科学来概括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我喜欢用“物质”和“非物质”来得到两个范围 。自有文字以来人类文明就在物质与非物质这两个范围萌生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从古到今,从今到末来,人一定会探索下去 。
哲学侧重点是“非物质”范围,道德经的侧重点也是“非物质”范围,但是他们的刻度不一样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很大的内容差异,但是内容都是“非物质”范围,这挺重要的 。我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 。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 。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 。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 。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 。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 。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 。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