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如何写?( 三 )


断断续续最终看完了第一本纯英文小说,自己感觉还是不错的,以往自己总认为自己看不明白,看不明白 。当我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英语的表达法我是知道的,一些不知道的的,我能略过德尔就略过,还有不少单词,我认识但是书上还是给了注释 。总之,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明白了,就不用再看中文版本了,慢慢的如果有时间就多多看看世界各地的各种小说了 。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如何写?


读罢《永别了武器》,感想颇多 。我看到了主人公亨利作为一个战士的笑与泪,也看到了亨利的理性与果敢,为了挣脱不义之战的枷锁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
作为战争文学,它颇有些“另类”,其他的作品在描绘战争时,都在歌颂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 。而这本书写的却是一位一战时期逃兵的故事 。主人公亨利,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理性的思考,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毅然选择逃离战场,选择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 。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吗?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亨利经受着死亡的威胁 。战争的枷锁束缚着他的身心 。他没有钢铁之躯,却有着爱好和平的坚定信念信念 。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 。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一己之利,将本过无数年轻的生命绑上了他们的战车,让无数祖国的未来,葬身在他们共同制造的战争——这个巨大的“绞肉机”里 。他们开动宣传机器,企图将军国主义的毒素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中 。在他们的鼓动下,许多懵懂无知的男儿开赴前线,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化为炮灰,死得毫无意义 。
但人终归是人,不是机器 。在本书中多次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厌战情绪 。在战争的末期,许许多多的士兵哗变,天天喊着“我不要在这里,我要回家!” 。甚至有士兵绑架了自己的长官,不顾宪兵的追捕,逃离前线 。许许多多人清醒的青年人看清了这场战争的本质 。他们为帝国主义感到失望,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彷徨和失落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 。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战争给他们所带来的,不是所谓的功名利禄,而是悲伤,死亡,无家可归和痛失亲人的痛苦 。他们不想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捍卫和平,不为侵略战争白白流血是对的,给帝国主义当炮灰是不值得的 。他用逃离战场的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抗议,这也是一种宣战!
这部作品用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了一种对和平的向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积极的 。
亨利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不是帝国主义驯良的奴才,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厌恶战争,他们爱好和平 。他们没有被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蒙住双眼 。他们选择了冷静,远离武器 。在那个战争的晕笼罩着人们的年代,他们的精神是那一束穿破黑暗的耀眼的阳光 。他们是战场上的逃兵,但这恰恰证明了他们不是生活中的逃兵 。他们选择远离战场,远离杀戮,是为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 。亨利在挣脱精神枷锁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起来,对自己,对感情,对这个社会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一个国家里有个统治阶级,愚蠢,什么都不懂,并且永远不会懂得 。战争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亨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对战争,对帝国主义,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真正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