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怎么写?( 二 )


6.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
7、凿壁借光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怎么写?


贾逵是东汉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 。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 。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 。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
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字德度,南阳人 。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 。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 。”(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 。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