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何写?( 六 )


二、
三、四章为第二层 。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 。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 。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 。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 。“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 。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
第五章自成一层 。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 。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 。《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 。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 。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 。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 。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 。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
有用(50)没用(2)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3-326创作背景
此诗写兄弟宴饮之乐,关于其作者与背景历代存有争议 。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据此,《毛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 。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 。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