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互素数》教学设计怎么写?( 三 )


教后重建: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关系的公因数和一般关系的公因数时 , 最好还可以把两种集合圈对比一下 , 学生的概念还会更加清晰化 。另外 , 在引入互素数这一概念时 , 可以设计若干组如互素关系、倍数关系、一般关系的数 , 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各组数的公因数 , 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这样既巩固了公因数的概念 , 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 引出互素数概念 , 发现组成互素数的部分规律 。这样在巩固练习中又引出了新内容 , 使整个环节比较紧凑 , 也比较自然 。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

《公因数和互素数》教学设计怎么写?


《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天长市城南小学
王永斌
一、教材领悟
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素数和合数”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 是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一节内容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 , 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及一些整亿的数 , 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 , 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 。素数和合数的学习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 ,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学习 ,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 , 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 , 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奠定基础 。
3、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 注意由易到难 , 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0以内数的因数 , 理解素数和合数的基本内涵 , 初步学会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再依次安排判断20以内、50以内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练习 。另外 , 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 , 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 , 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数学教学 ,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理解素数、合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 ,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 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 ,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 。同时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贯彻差异性原则 , 因材施教 ,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