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来历及有关诗词课件( 三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小诗,故事明月几时有:《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
《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
《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
后羿既惊又怒,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照无眠,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
据说,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但是他犯了错误,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转身打开百宝匣,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在中秋时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太常引》 (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
几千年来,运足神力,拉开神弓,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向天上飞去,又思念妻子,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后羿回到家,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月亮退三步,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 。
人道是清光更多 。
台湾民谣,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
后羿无可奈何 。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 。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持为寒者薪”的记载,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