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庙会的古诗词

关于庙会的古诗词

有关“庙会”的诗词有哪些?展开全部 古代诗: 1、 《赶庙会》 熙熙攘攘人如云,适用百货两边分 。
呼儿唤女上街云,农村庙会闹似春 。
城乡发展和谐劲,新风处处耳边闻 。
亲朋好友一堂聚,明年今日还相寻 。
2、《庙会》 晓去龙华三半两,归时香烬满炉装 。
九叩默祷万事愿,则灵无处不庙堂 。
现代诗:《庙会》鼓乐声声震天价响,串串红灯结成围墙;吆喝声连成一片,涌动的人潮熙熙攘攘 。
这边买一串转运的风车,那边把羊肉串尝上一尝;瞧!大秧歌扭的多么欢快,再把折子戏听上一场 。
庙会是春节里精彩的高潮,人们无论多远,都会来逛上一逛;它是对上苍的祭祀,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
或许,有些人来此寻找些惬意,还有一些人,来寻找逝去的那段时光;我想:更多的人,是为了心中那个未尽的梦,把中华民俗盛宴,来细细品尝 。
因此上,绿叶在枝头酝酿绽放,姗姗来迟的,是羞答答的春姑娘;风儿也变得温文尔雅,太阳公公也悄无声地,把温暖抛洒的越来越长……...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编辑本段]【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
禾部》:“年,谷熟也: 。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