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庙会的古诗词( 二 )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 [编辑本段]【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关于灯笼的古诗展开全部一、沁园春·孤馆灯青宋代: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
译文: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 。
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 。
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 。
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 。
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许多往事涌心中 。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 。
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 。
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 。
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 。
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 。
二、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
少痴騃、老成尪悴 。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译文: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 。
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 。
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 。
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
三、观灯乐行唐代: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译文: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