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读书笔记怎么写?( 六 )


在《乐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音乐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
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推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向往道义,从而可以“移风易俗”,因此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 。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 。因此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 。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则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因此“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
通过对上述几篇内容的简单概括可以发现,荀子的主张和柏拉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
首先,荀子和柏拉图都主张由高尚道德的圣人治国并强调通过道德的教化与学习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在《正论》中,荀子指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 。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 。而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哲学王”是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于一身的贤人、圣人 。这与荀子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其次,在道德培育途径上,荀子和柏拉图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和努力学习而获得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一点即使是禹和桀也是相同的 。而禹成为圣人,桀成为暴君,全是后天的结果 。因此只有通过师法教化才能使人的这种“恶”的本性变得美好和善良,讲究仁德的人应该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 。柏拉图则把人的品德分为四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他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通过知识的获取而得到的就是智慧 。因此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还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把“善”与“智”统一起来,强调“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从幼儿抓起,要坚持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艺”,还要实施意志教育 。
最后,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严格挑选 。荀子主张把音乐区分为“正声”和“奸声”两种形式,“奸声”会诱发叛乱,“正声”则实现平治 。柏拉图认为有些音乐业对人的心灵
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哀婉的音乐会使人的勇气消退 。因此他要求音乐表现悲情不要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