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后感如何写?( 十 )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 。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 。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 。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 。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 。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 。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 。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 。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 。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后感如何写?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脚步若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 。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当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也沉迷于效率上的优先而变得急于求成,那孩子们弱小的灵魂又怎么跟得上这速成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感悟颇深 。犹记得毕业之后,自己多么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 。但当初得到亲友一众支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好,工作稳定、待遇高又假期多 。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仅仅是这样,我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看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感受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 。但还不止这些,还有些其他的什么让我愿一生追求呢?
带着这一丝丝的疑问,我在踏上岗位数年之后,翻开了这本书 。书的前言部分就已颠覆了以往我对教师的认知 。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朱先生则说,教师不该是春蚕、蜡烛,或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该被神化或者苛求,或拿错误的考核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固化他们的教育,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忙碌中穿行 。教师的生命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教师的价值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读罢,我醍醐灌顶,终于,我找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答案,当老师,是因为看到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可能性,想尽自己所能去观照孩子的内心并缓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的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是,我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