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悼念祖父的诗词( 八 )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
端午节的来历 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 。
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 。
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 。
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
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编辑本段]各地节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