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细语的诗词( 四 )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 。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
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状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片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于搔头 。
秦观.如梦令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
回答者:红色混混 - 秀才 三级 3-16 15:45洞仙歌 苏轼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
水殿风来暗香满 。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洞仙歌》 鉴赏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 。
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 。
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 “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 。
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 。
“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 。
“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
“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 。
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 。
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
描写亲情或友情的诗句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童年时看父亲 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 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 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 而我则是一尾鱼 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 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 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 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 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 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那个夏天 好怀念那个夏天 我们被雷雨吓得狂叫过大街 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么疯癫 有多么不体面 那几乎变成生命最珍贵的画面 多可爱的昨天 曾为了电影结局哭了好几天 你为大家做了很丑的鬼脸 都映在那一个夏天 很渴望能再看到你的微笑 那么甜,那么灿烂!爱情相见欢 李煜(南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拜伦(英国)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