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怎么写?(11)


现在 , 身为大学生的自己 , 虽然对于我国的教育并不太满意 , 可以说失望 , 但并不绝望 。因为它由始至终都是人们心中的重点 , 不会被人们轻视 , 所以不会被放弃 , 所以不会绝望 。我期待我国教育在经过社会多方的努力后 , 能够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 , 教育学方面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指导 , 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再次以让人仰之生叹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业的大森林中 。
【篇6: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 , 工作了几年以后 , 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 , 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 , 那什么是教育呢 , 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 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 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 它的社会职能 , 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 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 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 , 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
所谓狭义美育 , 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
所谓广义美育 , 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 。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 , 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 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 , 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 , 恐怕便活得不自在 , 甚至活不成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趣味丧掉 , 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 。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这样 , 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 , 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