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诗词叫一见

有一种诗词叫一见

有没有那种表达自己见到一个新朋友会有那种亲切感和那种一见如故的...展开全部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他们一相逢,就很快坠入了爱河 。
男女一见便钟情,好象前生早已相识 。
这种感觉,宝玉应最有体会,初见黛玉之时就说了:“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 。
” 恨不相逢早,此话虽真,但比起很多人来,他还是很幸福的,又何来此恨?想那张籍所写:“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诗中的女子名花有主,婉言谢绝了一个男子的追求 。
虽说那男子痛心不已,可毕竟人家是有妇之夫,还是发乎情止乎礼吧 。
苏曼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他写道:”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同样是相逢,遇见了喜爱的人,却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为僧,也只好望而却步 。
...
有哪句诗词让你一见钟情《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
荆州和东吴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要停泊在何处? 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之极 。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
第三句,撇景入情 。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
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古代诗词中子都一词有何典故? 古时一美男之名,后成为美男子的通称 。
《诗经?郑风 ?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
”毛氏《传》:“子都,世之美好 者也 。
”《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 之者,无目者也 。
”后世诗中以“子都”泛称美男子 。
唐?顾况《瑶草 春》:“执心轻子都,信节冠秋胡 。
”这里喻指刺史为陇西女子李迅强行配 给的男子 。
又,冯子都,名殷,西汉贵戚翟光的家奴 。
据《汉书?霍光传》 记载,冯子都素为光宠爱,“常与计事”,因此之故,仗势横行,竟使百官避畏 。
及霍光死,又与霍光之妻显 通奸 。
后代诗人常借之以指豪门恶奴 。
唐?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空歌汉代萧相国,肯事霍家冯子 都唐?李益《金吾子》:“绣帐博山 炉,银鞍冯子都 。

现在诗词届有一种词牌叫“月光词” 从何而来?唯我独享月光,原名王爽,吉林省磐石市人氏,喜古典文化,尤爱诗词;擅长藏头诗、打油诗、散文诗歌、词牌系、五七格律系及诗词偏门诗体等自创词牌名:月光词注:共五十字,由三字句至七字句组成,平仄有序,一韵到底 。
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月光词/小别情知锁 尽欢低 万千伤绪 心意掩迷 当且黄昏近 转眼月又西 顾念庭乡小女 感怀结发娇妻 暮暮小别无断续 潇潇几日待佳期二、月光词/祸雨星呈影 月微茫伴凄凄雨 形道道江三里无嘘客 两邻对望乡怎奈天倾付水 淋漓草木皆伤早盼青云浮壁岭 挼蓝万里见霞光
一首古诗词《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