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徽州的诗词( 三 )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1],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
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 。
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 。
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依旧栩栩如生…… 明汤显祖在游历了徽州之后,曾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来表达他对徽州这片土地的眷念之情 。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
上古至战国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
春秋时,公元前473年以前属吴;公元前473年以后,吴亡属越;公元前355年以后,越亡属楚 。
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 。
秦汉至三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
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 。
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县)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 。
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 。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 。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 。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为其二城 。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 。
汉宣帝五风四年(前54年),刘胥获罪自杀,国除,复为丹阳郡之属 。
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刘胜之裔刘云客为广德王(治广德,今安徽广德),黟县属丹阳郡;歙县仍属丹阳郡 。
始元二年(前16年),刘云客死,无子,国除,黟县复属丹阳郡 。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广川王刘越之裔刘瘉为广德王,黟县复属广德国 。
王莽篡汉 。
建国元年(公元9年),贬汉广德王为公,改黟县为愬虏 。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名为黟县,仍属丹阳郡 。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
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
西晋至南朝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 。
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 。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