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诗词顺治( 二 )


雍正帝还有一个重大发明,就是秘密建储制 。
乾隆: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又精通擅长武术 。
主要施政特点宽猛相济 。
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一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但是他是一个又奢侈残暴,贪得无厌,专制骄横的昏君,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狱,政治极度腐败,百姓生活十分贫苦,甚至出现了人出吃的惨剧 。
尤其是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坤,使清朝国库空空 。
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朝开始走向衰落 。
康熙王朝第一集小玄烨廷试哪里惹顺治生气关于顺治帝的出家问题,向来传说颇多,顺治之死目前至少有四种说法: 一是因董鄂妃病死悲痛过度出家五台山;二是死于天花;三是征战厦门被郑成功炮击而死;四是说这他出家去五台山后被他的儿子康熙皇帝派人杀掉了 。
除此之外,近来又流传着第五种顺治之死的新版本,就是CCTV《走遍中国》的一期节目,说在河南民权县的白云寺发现了顺治皇帝可能在这里出家的迹象 。
比如,一位叫醒迟的长老有一张穿袈裟坐龙椅的画像、寺里有一些有龙图案的琉璃瓦、和康熙皇帝御赐的一块石碑 。
第一件物品的疑点在龙椅上 。
一个普通的和尚为什么要坐龙椅?顺治皇帝曾有法名,叫“行痴” 。
“行痴”和“醒迟”读音相近,这仅仅只是巧合?郑博士认为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亦非空穴来风 。
埋葬于清东陵孝陵中的是空棺,而没有福临的遗体 。
有人考证,满洲有火葬旧俗,清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都为火葬 。
孝陵中不仅有埋葬顺治遗物的衣冠冢,其中还有顺治的宝宫(骨灰坛) 。
但由于顺治火化不见于《清实录》记载,故引起人们的怀疑……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大清帝国第一位入主中原的天子福临告病身亡 。
其子玄烨即位,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 。
然而不久,有关顺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颇多,给顺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不论如何,顺治帝出家也是一种实际可能 。
天台寺曾经有一蜡制的僧装顺治像,头戴宝冠,身披黄袍,面目骨架与顺治画像十分相似 。
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证明天台山确为顺治出家之所(《清捭类钞》) 。
传说在杭州西湖罗汉堂塑像中,有一黄冠黄袍的罗汉,即为顺治,是康熙南巡时塑造的 。
而且顺治出家,王公大臣都知道 。
有人说,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出走,而忌辰推迟到正月初七才宣布,是密令寻找,未能找到才发丧(《白话野史大观》) 。
顺治笃信佛教,与当时名僧玉林琇、木陈忞、玄水杲等都有来往 。
据说其火化仪式也是由佛家名僧茆溪森主持 。
顺治曾对木陈忞说“联于财产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党亦风云聚散,没甚关系 。
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
”(《北游集》)并在西山慈善寺题壁诗云“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
”董鄂妃死后,顺治决意披缁山林,请玉林琇的大凝子茆溪森为自己举行净发仪式 。
玉林琇闻讯赶来,命取来干柴,要当众烧死茆溪森,才使顺治答应蓄发(《续指目录》) 。
而顺治虽出家未遂,却得了“行痴”的法名 。
据载,为顺治以顺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在董鄂妃仙逝后,心灰意冷而入空门,亦符合多情天子的性格,郑博士认为可信度较高 。
关于顺治出家,郑博士认为有两种说法值得考虑: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 。
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 。
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 。
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 。
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 。
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