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听课心得体会( 四 )


乡镇选拨后 , 我和本乡镇参赛老师一起准备课 , 我们抽到的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 这是个相对传统的课题 , 自我感觉很难创新 , 很难有所突破 。在磨课时 , 我绞尽脑汁 , 夜夜失眠 , 最终的定稿也不满意 , 因此很期待听听别人是怎么设计的 。在听完四节课后 , 的确受益匪浅 , 原来 ,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还可以这样上!尤其是王金刚老师的那节课 , 整堂课非常饱满厚重 , 形象直观 , 层层推进 , 而在执教者激情四射、活力充沛、循循善诱的引领下 , 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带动的像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 , 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这时 ,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课堂 , 很多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 , 我不但无法带动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 , 反而经常无意之间压制、牵绊了学生思维的跳跃 , 这一点一直让我很迷茫 , 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是对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处理的不自然?还是缺乏课堂机智?听了这几节课 , 回想参赛教师们磨课的过程 , 每个环节无数次的修改 , 那每一句话的精推细敲 , 在感叹参赛者艰辛的同时 , 感到自己的付出实在太少了 。也许 , 这就是原因之一吧!
一边听课 , 一边对比自己的课 , 一边想着如果是自己 , 会怎么处理 , 越听越感觉自己和优质课隔着长江天堑 , 但无时无刻不在向往思念着我的优质课 。优质课 , 总有一天 , 我也会触摸到你的指尖 , 感受到你的温度 , 享受到你的洗礼 。你在长江头 , 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 , 定不负相思意!
另外 , 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 不知对错 , 但的确有这种感觉 。这三十多节课里 , 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 , 很多课甚至连学生做练习的时间都没有 , 有些课虽然有做练习的环节 , 也蜻蜓点水一样 , 更不用说检验学习效果了 。虽然所有老师都注重了启发学生思维 , 重视了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 重视了小组合作 , 但现实情况是是 , 老师仍然是主角 , 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虽也有所体现 , 但并不明显 。
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 但课堂上孩子依然像是老师的道具 , 老师让讨论就讨论 , 让交流就交流 , 讨论交流的必要性不是那么明显 , 讨论的问题不是孩子经过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 , 老师的引导也只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之 , 感觉孩子依然是在学知识 , 而非是在锻炼能力 。其实 , 有些内容孩子是可以通过预习学会的 , 老师是不用讲的 , 有些时候 , 老师甚至害怕孩子已经会了 , 感觉如果孩子会了老师就不好讲了 。其实 , 孩子会了不就行了吗?老师不用讲不更好吗?非要老师把所有内容讲一遍才能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