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在古诗词中的意思( 三 )


“寿命长短”云云 , 更属臆说不可信 。
这首诗有两个词儿需要特别讲解一下 , 即首句的“青青”和第六句的“焜黄” 。
其它词句大抵浅显易知 , 无烦在此逐一诠释了 。
首先 , “青青”一词 , 当然指颜色 。
如《诗经·郑风·子衿》所谓的“青青子衿” , 即指青色衣服 。
但从《诗经》、《楚辞》直到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 , “青青”这个词儿经常出现 , 在指颜色的同时 , 更主要的是形容植物少壮时茂盛的样子 。
这在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人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和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里都有具体的解释 , 而段、陈两家更进一步说明“青青”和《诗经》里的“菁菁”就是同一个词 , 都是形容植物枝叶茂盛 , 所谓“茂盛即美盛也”(见陈奂《诗毛氏传疏》) 。
现在我们常说的“青年”、“青春” , 就是从“青青”这个词最早的涵义引申发展而来的 。
这就同篇末的“少壮”二字相呼应 , 而不仅是指“园中葵”的颜色了 。
其次 , 对“焜黄”这个词应当怎样理解 。
《文选》李善注:“焜黄 , 色衰貌也 。
”五臣注:“焜黄 , 华(花)色坏 。
”后来余冠英先生注《乐府诗选》 , 更进一步认为“焜”是“□(左火右员)”的假借字 , 释“焜黄”为“色衰枯黄貌” 。
三十年前我注释《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 也是这样理解的 。
后来遍检汉晋古书 , 却发现除此诗外再没有见到用“焜黄”一词的 。
常见的则为“焜煌”一词(如汉人杂书《急就篇》、扬雄《甘泉赋》、曹操诗《气出唱》以及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方言》郭璞注等) , 称得起屡见不鲜 。
按“焜”之本义为形容火光灿烂 , 与“煇”(即“辉”)原系一字孳乳而成 , 并无枯黄之意 。
只因此诗与“黄”字连用 , 才把它说成“□(左火右员)”的假借字 。
但“黄”字在秦汉古书中却与“皇”字通用 , 最明显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声音篇》中把“黄帝”就写成“皇帝” 。
而“皇”字的本义即指太阳煌煌发光 。
后来由于“皇”已变为对帝王的专称 , 才出现了从“火”的“煌”这个后起字 。
因此我认为 , 此诗的“焜黄”实即当时通用的词“焜煌” , 不过把“煌”字写成“黄”字罢了 。
况且这句诗最末一字是“衰”字 , 已具枯萎凋谢之义 , 如把上面的“焜黄”讲成“色衰枯黄貌” , 于诗意也不免重复 。
如果讲成植物的“华(花)叶”在春夏之时原是缤纷灿烂的 , 一到秋季便开始衰谢凋残 , 似更为顺理成章 。
这个讲法为前人所未及 , 能否成立 , 还请读者斟酌 。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我以为 , 这首诗有一个严肃而健康的主题 , 却无冬烘的说教气和空洞的概念化的毛病 。
它的思想内容是对不知珍惜青春韶光的人进行一次严厉的当头捧喝 , 其发人深省的程度是惊心动魄的 。
但就全诗而论 , 读起来却给人以循循善诱、浑朴天成的感受 , 丝毫不觉得生硬牵强 。
这正由于原诗作者是以形象思维为比喻来打动人 , 而不是用抽象概念当教条来教训人的缘故 。
全诗共十句 , 前八句完全让形象和比喻来说话 , 只有最后点明主题所在的两句 , 才是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到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
这正是初期乐府民歌异于文人的以说教为主的作品之处 。
首二句写一年之计在于春 , 在植物群生的园圃里充满了生机 。
第一句用“青青”形容“园中葵” , 显得色彩鲜明 , 活力旺盛 。
尤其在春天...
古诗词中 长调是什么意思展开全部古诗词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
长调 , 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课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 , 似无根据 , 但因已通行 , 所以一般皆沿用之.唐代也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 , 短调乃五言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 , 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 , 音域宽广 , 曲调优美流畅 , 旋律起伏较大 , 节奏自由而悠长 , 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 , 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 , 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 , 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 , 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 , 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 , 还有齐唱、对唱、伴唱 , 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