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歌咏荆轲刺秦的诗词( 六 )


’是太子疑光也 。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
”遂自刭而死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
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 。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 。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 。
入臣,则祸至燕 。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
彼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
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 。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
然后许诺 。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久之,荆卿未有行意 。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将军岂有意舆?”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
”遂自刎 。
太子闻之,驰往,仗尸而哭,极哀 。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
乃为装遣荆轲 。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
乃令秦武阳为副 。
荆轲有所待,欲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
荆轲刺秦王怎样描写行秦廷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第一,目的的不明确,造成行动的迟疑 。
何谓目的的不明确呢?就是燕太子丹在派荆柯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
”这两者间徘徊 。
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行动,动用一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在行动的目的上就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 。
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柯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柯带了灾难性的后果 。
《史记》中所记载的一段对荆柯刺秦王的描写,“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
” 是从哪里看出荆柯刺在杀行动出现了迟疑呢? 是这样的,如果荆柯抱定的是坚决刺死秦王的这种唯一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现显的一瞬间荆柯就能将匕首拿到手,并且一刀刺进秦王的胸膛,在秦王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秦王就已被刺死了,从而完成了这一闪电般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