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歌咏荆轲刺秦的诗词( 八 )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段解·第一段: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
·第四段: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
文章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
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 。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 。
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
荆轲刺秦王翻译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俸您,又怎么可以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 。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 。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
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