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诗词选( 七 )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
1939年7月,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
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在普修课外,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开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课,培育人才 。
这个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 。
当时政治形势紧张,经济非常困难,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陶行知经常要为募集资金四处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艰苦 。
盛夏的一天,学生高缨听说书店到了一些好书,想去看看 。
可是自己不认识路,就想请陶行知陪他一起去 。
他来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惊:先生打着赤膊,脸上、身上流淌着汗水,正在伏案疾书 。
高缨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先生,没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现在不成 。
”高缨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时最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也最愿意帮助人,今天是怎么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着晾在窗外的衬衫说:“我很高兴陪你去书店,可是我的衬衫还没有干 。
过一个小时你再来,好吗?”高缨望着那还在滴水的白衬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说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兴地回去了 。
过了一个小时,陶行知穿着还没干透的白衬衫,笑嘻嘻地来找高缨 。
高缨还躺在床上生闷气呢,见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 。
后来,高缨还是想不通,就去问副校长马侣贤 。
马先生说:“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个名人,可是有谁知道,他为了你们这些孩子,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
为了坚持办学,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裤子都送到当铺去了,换来的几文钱解决了一天的菜金 。
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样的衬衫,这也不稀奇呀!”高缨听着马先生的话,眼圈红了,他的耳边又响起了陶先生上课时讲过的话:“为了劳苦大众,我们吃草也干;为了受苦小孩,我们要饭也干!”他的眼前出现了陶先生和同学们一起喝稀饭,鼓励大家“勒紧裤带共度难关”的情景,他仿佛明白了: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 。
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
”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 。
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