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怎么写?( 二 )


生如夏花之灿烂,不枯、不败、火热、妖冶、放肆,死如秋叶之精美,盛而不乱、姿态如烟,生命的生死将人们的美丽完全地定义好了,每个人只需要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接受美、奉献美 。于静谧之森林,喧哗之闹市,都有一颗美丽的童心,不一样地绽放 。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读后感(二):愿爱诗者与诗相遇
大约一年前,突然想读泰戈尔,就买了一本《泰戈尔诗选》,燕山出版社出的,冰心等人译的 。看了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后边的都是粗略看看,草草了事 。今年搬书,这本诗选就不在身边了 。阅读之前,泰戈尔已经携诺贝尔文学奖之巨威以“伟大”占据了我对其及其诗的认识,所以,这样的阅读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并没有想过也许是译者的问题(非指水平),只怪自己年识尚浅,不堪一悟;泰戈尔先生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束之高阁了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
后来,在微博上看到伊沙和冰心关于吉檀迦利的一些诗的对译,这时才觉得,当时读不懂可能不全是自己的原因 。直至现在(,读完伊沙老G的新译本),我仍然不敢妄断,伊沙老G与其他译者的水平高下如何,只是在比较中发现,伊沙老G的译本确确契合我的语感 。
对于我来说,在这之前,泰戈尔最伟大(也许是因最有印象)的诗就是那句“这世界没有哥们走出的路,但哥们曾走过”;但在读完《新月》后,脑子里没有任何诗句,只有两个挥之不去的形象 。
曾经看过一个乌克兰的6岁小女孩的诗朗诵(视频网站搜索“乌克兰”“小女孩”“诗朗诵”就可找到),那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被诗歌朗诵感动,也是第一次如此具体地被诗歌本身打动,眼泪夺眶而出,笑了 。读到《新月》时,瞬间就看到了那个小女孩的笑容 。
另一个跃出眼前的,是那张端着酒杯的布考斯基,随之而来的是那个词语——“干净老头” 。我不知道为何会突然想到他——这两个诗人无论在形象还是诗风上都牵强不到一块去,是因为最近恰好读了一些老布的诗,抑或因为他们的同一个译者在字里行间的某些痕迹?合上书想想,应该都有,但最大的可能是这两个老头同样的干净、可爱 。
读泰戈尔,如走在青草地上仰望蓝天,心里只有肃穆和平和,这是一个统一的感觉 。伊沙老G当然也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但偶尔“违规”的译笔却如神来,平添几许风趣 。比如这些句子,“吾投吾影兮在吾之路,吾有一盏兮未点之灯”(P25)、“天字第一号宠儿”(P83)、“阳春四月芳菲日、七月雨夜忧郁时”(P148)、“几多君子,叩我门兮,只为伊来,绝望而去”(P16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代如花,开了又谢” 。就像辽阔幽远的草地钻出几朵小花,万里无云的天空飘过几片轻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