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怎么写?( 三 )


说完了书的内容,再来谈谈书的“形式”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
书的护封和封面的颜色,一灰一青,恰好对应着“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并且“生如夏花”里片叶不见,“死如秋叶”中却繁花盛开,寓意精妙(只觉精妙,不解深义) 。封面的青色我并不喜欢,但想想如果要既表现“生如夏花”的主题又不失整体的端庄平和,亮色里面一下子也找不到更好的颜色了 。
书里的插画和诗相得益彰,有时甚至表现出比诗更广阔的意境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怎么写?】三部集选的排列次序得当 。以哲理、易懂的《迷失的鸟群》开篇,续以《新月》,渐次渗透“神”“主”的概念,最后的《献诗》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
作为精装的书籍,尤其又是诗集,再夹个红丝带就更好了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
两周为限,不及细读,仓促成文,聊书吾感 。唯愿爱诗者与诗相遇 。

泰戈尔生如夏花读后感怎么写?


《生如夏花》,仿佛一提起就与它那伟大的作者泰戈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本书收集了泰戈尔早期的两部经典的诗歌《吉檀迦利》与《园丁集》,其中《吉檀迦利》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富含哲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思索 。
泰戈尔生于1861年,于1941年去世,享年八十岁,是印度人民最热爱的诗人 。从他的一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也与印度劳动人民一样,热爱生活,体恤劳动人民的辛苦 。从诗集中的字句里,我们看出了泰戈尔写的诗的朴实与这融入诗中的真切的情感以及在诗中他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与探索……这些使得印度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十分尊敬、崇拜他 。
泰戈尔也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排除了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本身古老美丽而神秘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无疑对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他走访民间各处,从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或是农夫村妇,或是石工瓦匠的口中采集古老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和歌谣,这些都成为了他的诗歌素材,他将所听闻用孟加拉语写成了诗篇,走访民间更是让他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忙碌 。与此同时,他也享受着在大自然中做基础工作的乐趣 。
《园丁集》中主要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与底层人民的工作为主,我们从动作描写与对话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感受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感受到了人们坚定的信仰,感受到了人神之间的供求,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欢笑与颂歌,感受到了劳动者的单纯的心 。
《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之意 。这本诗集从《奈维德雅》,《克雅》和原《吉檀迦利》中选择了一百零三首诗歌,这本诗歌集也是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诗集,其中大量地描写了人生世界中的哲理 。泰戈尔的诗中仿佛总有来自大自然的力量:或欢乐,似新生命到来时的喜悦;或静谧,似白天与黑夜交替时的黄昏;或安逸,似群峰在花树的宫廷中尽情弹唱;或轮回,似感叹万物的新陈代谢;或哀伤,似望着你至亲至爱之人渐行渐远;或希望,似人们虔诚的跪拜在主的'脚下;或阴暗,似在那最贫最贱的人的居所;亦或是永恒,人们信奉的自然真谛 。通过泰戈尔的诗集,我又仿佛看到了那个在印度最疾苦最贫贱的人当中行走的诗人,正是他,写出了技艺超高的清新诗集,获奖无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却又语言普通的如同普通土壤中生长出的植物,虽不华美,却清新脱俗,其中富含生机与希望 。泰戈尔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他的诗集中的内容仿佛都富含哲理,而描写的却又是极其普通的事情 。他写的都是人心光明的一面,描写的人也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孩童的天真烂漫,妇女的柔弱和坚强,乞丐的对于光明日子的向往,旅者的不畏疲惫,母亲对孩童的无私的爱,朋友间的陪伴……写出了当时人民的单纯美好、淳朴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