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诗词有多少种

蒲松龄的诗词有多少种

蒲松龄的简介蒲松龄(1640-1715) , 字留仙 , 一字剑臣 , 别号柳泉居士 , 室名聊斋 , 淄川蒲家庄人 。
生于明末 , 卒于清初 , 终生科举不第 , 以教书为业 , 晚年成岁贡生 。
旧志称其“性厚朴 , 笃交游 , 重名义 , 而孤介峭直 , 尤不能与时相俯仰 。
”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 , 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 , 广为流传 , 饮誉海内外 。
...
蒲松龄的简介 [编辑本段]蒲松龄简介蒲松龄民族有争议 , (1640年—1715年 , 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 , 又字剑臣 , 号柳泉居士 , 世称聊斋先生 , 自称异史氏 , 清代杰出文学家 , 小说家 , 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
19岁应童子试 , 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 名震一时 。
补博士弟子员 。
以后屡试不第 , 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
为生活所迫 , 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 , 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 , 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 , 舌耕笔耘 , 近42年 , 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 享年76岁 。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 。
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 。
汉族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 , 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 。
显然 , 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 , 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 。
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 , 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 , 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 , 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 , 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 。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 , 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 , 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 , 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 , 二月甲子 。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 , 汉人充总管 , 回回人充同知 , 永为定制 。
”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 。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 , 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 , 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 , 一讳居仁 , 并为元总管 , 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 , 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 。
因为在此时期 , 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 , 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 , 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 , 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 。
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 。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 , 却始终不得志 , 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 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 , 约40余万字 。
内容丰富多彩 , 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 , 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 ,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 , 情节幻异曲折 , 跌宕多变 , 文笔简练 , 叙次井然 , 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 , 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 , 笑骂成文章” 。
《聊斋志异》书成后 , 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 , 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