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诗词名作(11)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
结句篇末点题 。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
【赏析】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
上片写景 。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
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开创性意义浅析柳永对宋词创新的贡献 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 。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 。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 。
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