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词赏析

杜甫古诗词赏析

杜甫的诗及赏析杜甫《泊岳阳城下》欣赏江国逾千里 , 山城近百层 。
岸风翻夕浪 , 舟雪洒寒灯 。
留滞才难尽 , 艰危气益增 。
图南未可料 , 变化有鲲鹏 。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 , 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 , 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 , 面临危难 , 贫病交加 。
而即便如此 , 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 , 临危弥坚 , 不弃不馁 , 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
以“江国逾千里 , 山城近百层”开端 , 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 , 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 。
气势宏博 , 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 , 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 。
由远及近 , 由大及小 , 既是对比 , 又是承辅 , 以浩瀚开篇 , 续写冷风寒灯 , 一远一近 , 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
“滞留才难尽 , 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 , 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读此句 , 令人心动怦然……接下来“图南未可料 , 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 , 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 。
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 , 至此 , 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 , 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 似断犹续 , 首尾相照 。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 , 又岸风夕浪 , 舟雪寒灯做起伏 , 及滞留 , 危难而转图南鲲鹏 , 意境起伏 , 富于节奏;承转顿挫 , 铿锵有力;情景呼应 , 浑然无间……...
杜甫的诗和赏析展开全部 杜甫诗歌赏析蜀 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译诗: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 , 称颂丞相辅佐两朝 , 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 , 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
首联自问自答 , 写祠堂的所在 。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 , 写祠堂的荒凉 ,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 , 引得千载英雄 , 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
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译诗:天高风急秋气肃煞 , 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 鸥鹭低空飞回 。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 , 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 , 滚滚奔腾而来 。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 , 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 , 今日独登高台 。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 , 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 , 我且戒酒停杯 。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 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慷慨激越 , 动人心弦 。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 , 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 , 是抒情 。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 , 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 , 因病断酒 , 映衬时世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