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河景色的诗词( 二 )


【描写山河景色的诗词】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课外描写景色的古诗: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课内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谁有关于描写祖国山河风光的诗句、文章?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关山月》)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望天门山》)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渊明:《归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访成都杜甫草堂 熊召政 一 春来惆怅浣花乡,无限江山一草堂 。
细雨酥泥红满路,竹筒楠影绿盈窗 。
每因战乱伤襟袍,历尽沧桑壮酒肠 。
流寓锦城听杜宇,诗人独自话凄凉 。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馆里,我写下这首诗 。
数年来借助银翼,频到成都,也曾得暇三访杜甫草堂 。
诗人出身的我,一直想为这草堂写点什么,但不知为何,总找不到感觉 。
此番从峨眉山归来,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还航行在盛唐的烟雨里 。
再来到这成都的杜甫草堂,细细浏览柴门花径,穿过一丛丛凝烟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树把四月的烟雨中的春光,撑了一个满庭,心中便突然生起无尽的惆怅 。
于是,就有了上面这首诗 。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是绕舌的一群 。
中国以诗国著称,诗歌在中国,如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 。
在古代,中国的为官者,几乎没有谁不会写诗,他们中产生了许多大诗人,像屈原、宋玉、鲍照、庚信等等 。
这情形在唐宋两代尤为突出 。
在唐有张九龄、王维、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都是诗坛中雄视千古的人物,同时又都是高官 。
同以上这些人相比,杜甫官职卑微,所谓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个处长级别 。
但论诗不论官,何足挂齿的小官并不妨碍他获得“诗圣”的地位 。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十分优秀,但同时又极尽虚荣之能事,凡事都要夸张 。
譬于圣人,全世界获此封号的,加起来恐怕也没有咱中国多 。
周公且是中国政治家中的第一位圣人,孔夫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有“万世宗师”之美誉 。
另外,诸如书圣、草圣、诗圣、棋圣、艺圣、画圣、歌圣等等,不一而足 。
发展到当世,愈演愈烈 。
这种现象的产生,实乃是远古生民图腾崇拜的余绪 。
圣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辈仰望,窃窃惭愧自己的愚笨 。
可是站在这杜甫草堂中,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何这草堂,从来没人称它为“诗圣草堂”而要直称为“工部草堂”?难道圣人的头衔,还敌不过一个级别卑下的工部员外郎? 二 公元758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 。
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地,盖起了几间茅屋 。
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 。
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两百四十多首诗,在他死后,草堂数度易主终成废墟 。
直到一百多年后,来成都做官的晚唐诗人韦庄,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遗址,缅怀先贤,他在遗址上头盖了一间茅屋,这是后人纪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筑 。
又一百七十年过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吕大防的进士仕宦锦城,在再度顷圯的韦庄版的草堂遗址上又一次重建 。
这一次规模略大,其壁间绘有杜甫遗像,供人瞻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