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河景色的诗词( 四 )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
4.回:回旋 。
5.出:突出 。
6.日边:天边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
3. 奇:奇妙 。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咏雪,眼光不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大地,可谓所见者大 。
北方下雪天的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得气魄宏大,北国即北方,千里、万里两句是正文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雄伟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和高山、高原,作者要通过雪来写祖国雄伟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 。
登高远望,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外只是白莽莽一片,再看黄河之水,上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 。
“山舞银蛇……试比高”这是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雪后的群山呈银白色,山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在高处望去,象白蜡样的象群在奔跑着 。
这里写的银蛇和蜡象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白 。
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北方山和高原与天公比高,写出雄伟的气象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日子,看到红艳艳的太阳跟雪裹着的大地山河互相映照,格外里显得娇艳 。
红装指红太阳,素指白色的丝织品,素裹指白雪包裹土地,作者地祖国山河的赞美,除了指出雄伟的一面,也指出娇艳的一面 。
写红日跟雪盖的大地相映照,既雄伟又艳丽,具有气象万千之概,总之上纯借景抒情——对祖国在好河山的热爱 。
下片写人事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物竞折腰”承上启下过度写出英雄人物地祖国山河怀着崇警 心情 。
“惜秦皇汉武...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