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 教什么( 四 )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
小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有的古诗一年级上册 1、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5“字与拼音(一)”) 3、登鹳雀楼 (唐)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8“字与拼音(四)”) 4、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10“太阳与月亮”《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5、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15“劳动”)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16“冬天”《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本册共6首] 一年级下册 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家园”《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