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悲秋诗词( 三 )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
诗词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诗词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
诗歌全文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释翻译 〖桃花帘外东风软〗这句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 。
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 。
东风:即春风 。
东风软,即春风徐徐...
关于林黛玉的诗词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 。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 。
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
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 。
虽然其身为千金小姐,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满足不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
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不能让她从根本上得到感情慰藉,而虽有宝玉的心心相印,仍旧对未来没有把握和信心,感到迷茫与怅惘……《葬花词》是林黛玉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咏的,借花喻人,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