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悲秋诗词( 四 )


—— 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 。
(2)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
——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4)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
(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终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
《葬花词》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
诗词原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
诗词译文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
诗歌全文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注释翻译〖桃花帘外东风软〗这句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 。
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 。
东风:...
林黛玉的所有诗词1葬花吟《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抒写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
2秋窗风雨夕这首词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是初秋雨夜中黛玉因宝钗来看望她,关心备至,而深感往日因自己的多心猜忌而造成了和宝钗及至宝玉情感的疏远而懊悔不已,继而哀伤与宝玉姻缘的前途迷茫,兼窗外雨打竹摇异常凄凉,便悲从心生,作了这首极为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