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教学设计(27)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 。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 。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 。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 。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

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选的几篇课文都是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描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