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语言以静化动的诗句( 十 )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 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 , 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对于读者而言 , 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 , 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 , 在表达技巧上 ,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 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 , 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 , 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 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 , 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 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 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 , 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 , 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 , 秦桑低绿枝”句 , 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 , “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 。
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 , 如杜甫的《登高》一诗 , 是用悲景衬悲情 , 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
当然 ,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 , 一首诗歌中 , 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 , 这就要求在鉴赏时 , 不能顾此而失彼 。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 , 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 , 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 , 再进行揣摩感知 。
如是个体意象 , 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 。
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
“潮水”给人的感觉 , 它总是一来一回 , 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 , 充满着一股激情 , 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 , 却显得平和 , 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 。
就此 ,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 , 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 , 是得到了一种满足 , 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
由此推知 , 原来作者...
山水的古诗及鉴赏描写山的: 杜甫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 , 共有三首 , 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
开元二十四年(736) ,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 , 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距离是自远而近 , 时间是从朝至暮 , 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 非常传神 。
岱是泰山的别名 , 因居五岳之首 , 故尊为岱宗 。
“夫如何” ,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 , 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 是个新创 , 很别致 。
- 男人只有深爱你时,才会表现出的肢体语言,别不懂
- 冬奥会|2022冬奥会用哪三种语言
- 《零基础学C语言(全彩版)》读后感锦集
- 幼儿语言教育的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桨声灯影新秦淮导游词鉴赏写法怎么样?
- 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怎么写?
- 《魔法的语言》读后感精选
- 《教师的语言力》的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