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欣赏( 三 )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 , 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 , 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
(2 )上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
(3 )去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
(4 )入声 。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 , 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 , 入声已经消失了 。
北方的入声字 , 有的变为阴平 , 有的变为阳平 , 有的变为上声 , 有的变为去声 。
就普通话来说 , 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
依照传统的说法 。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 , 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 , 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 ,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 , 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 上声高呼猛烈强 , 去声分明哀远道 , 入声短促急收藏 。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 , 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
在韵书中 。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
在诗...
诗词格律半小时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我们平时说,格律诗,格律诗(也...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 都分五言和七言 , 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 , 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 , 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 , 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 , 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 , 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 , 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 , 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 , 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 , 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 ,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 , 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 , 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 , 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 , 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 , 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 , 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 , 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 , 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 , 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 , 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 , 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 , 邻句 , 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 , 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 , 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 , 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 , 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 , 押一个韵 , 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 , 注意 , 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 , 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 , 是平收还是仄收 , 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另外 ,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诗词格律 , 但是《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 , 不是诗词选本 , 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 , 不加注释. 在另外 , 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词条.
什么是诗词格律的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 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 映衬的状态 , 使语句更具韵味 , 增强词语表现 力 。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 , 因而出现各种不同 类型 , 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扇面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