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签书凤翔府的诗词( 二 )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 , 《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 , 《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 , 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 , 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 , 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 何其爱民之深 , 忧民之切 , 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 , 从而赏之 , 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
 , 所以乐其始 , 而勉其终 。
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所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
故其吁俞之声 , 欢忻惨戚 ,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成、康既没 , 穆王立 , 而周道始衰 , 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
其言忧而不伤 , 威而不怒 , 兹爱而能断 , 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 故孔子犹有取焉 。
《传》曰:“赏疑从与 , 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 , 所以谨刑也 。
当尧之时 , 皋陶为士 。
将杀人 , 皋陶曰:“杀之” , 三 。
尧曰:“宥之” , 三 。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 而乐尧用刑之宽 。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
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 , 二名苏东坡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享年64岁 ,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 , 宋高宗朝乾通6年 , 赠太师 。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 , 汉族 , 是苏洵的大儿子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 豪放派词人代表 。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
授大理评事 , 签书凤翔府判官 。
熙宁二年(1069年) , 父丧守制期满还朝 , 为判官告院 。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 反对推行新法 , 自请外任 , 出为杭州通判 。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 移知徐州 。
元丰二年(1079年) , 罹“乌台诗案” ,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 本州安置 , 不得签书公文 。
哲宗立 , 高太后临朝 , 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 , 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 , 除起居舍人 , 迁中书舍人 , 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 知礼部贡举 。
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 , 后改知颍州 , 知扬州、定州 。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 , 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
徽宗即位 , 遇赦北归 ,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 年六十六 ,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 , 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