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的内容古诗词( 六 )


将往,枚占于有黄 。
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
”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 。
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
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 。
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 。
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 。
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 。
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 。
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
中秋节手抄报的题目加内容和图片网上找的: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
”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