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的内容古诗词( 七 )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
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
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
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
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
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中秋食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
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 。
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 。
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 。
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 。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 。
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 。
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 。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
中秋与月饼 中秋吃月饼 。
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 。
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 。
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 。
明代以来,有关...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中秋节简介 二、中秋节来历 三、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四、中秋诗词这几方面可以任选或联系到一起中秋节手抄报诗词内容:《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玩月节,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为寄托思念故乡、拜月节 。
中秋节与端午节,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八月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行糜粥饮食,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幸福,成为丰富多彩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