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所以诗词( 五 )


【陶渊明的所以诗词】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 。
他性嗜酒,饮必醉 。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
他先醉 。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 。
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 。
”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
”(《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 。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 。
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
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
10首陶渊明的诗展开全部 饮 酒①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④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 。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 。
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 。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
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 。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
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 。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
②人境:人类 聚居的地方 。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 。
《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
”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 。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
”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
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
心静,境自静 。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