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手抄报月亮( 四 )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拙见 。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 。
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
(一)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 。
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 。
”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 。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
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 。
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
(二)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
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 。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 。
记得在一次评优课活动中有这样一节课:做课教师讲的是《渔歌子》,教学过程大致是:明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诗意 。
当时真是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可是,就在这时,做课教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那就是让学生去读,反复读、对比读等等多种读法,教师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
这两首词对比来读,师生对读 。
当时,学生读出了意境,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为何不须归 。
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 。
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
(三)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读读背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
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 。
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 。
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 。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营养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
跪求 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很多年前,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想休假,所以他们决议晚上去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