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蕲春的诗词( 六 )


东璧堂行医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
潜心著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
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
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
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
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 。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
描写醉酒的诗词展开全部 1.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李白《将进酒》 2. 莫辞酒,此会固难同 。
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
——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 3. 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 。
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 。
——白居易《醉后》 4. 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
——白居易《对酒行吟赠同志》 5.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 。
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 6.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 。
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 。
——白居易《把酒》 7. 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
——杜苟鹤《白发吟》 8. 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 。
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 。
——白居易《尝酒听歌招客》 9. 莫怪近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 。
谁料平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 。
——白居易《答劝酒》 1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短歌行》 【醉酒诗】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唐,701—762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注释】 独酌:酌,饮酒 。
指独自饮酒 。
三人:指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
一说月亮、作者及其身影恰恰合成三人 。
对:朝着 不解:不懂,不理解 。
不解饮:不会喝酒 。
徒:徒然,白白地 。
将:和 。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徒:徒然,白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