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蕲春的诗词( 五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夏日书怀寄道友》【唐】崔涂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 。
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 。
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 。
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
《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
《首夏》【唐】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 。
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 。
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
《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 。
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 。
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
《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
《夏日游...
李时珍写的诗李时珍写过诗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
———— (明)李时珍 。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个人著述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
随父学医李时珍塑像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 。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
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
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
授“太医院判”职务 。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
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 。
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