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空幽兰里王维诗词。( 三 )


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
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
"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 。
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
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
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
"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 。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 。
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 。
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
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
诗渗禅意,流动空灵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
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 。
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
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 。
又如:空...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赏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