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诗词的一套书( 六 )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叶嘉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
她至今还记得三四岁时父亲就开始教她“认字号”——将汉字以毛笔正楷写在一寸见方的黄表纸上,又以朱笔画小圈在字的上下左右,以表示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
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也在很早就开始了 。
在叶嘉莹印象中,每当北平大雪之时,父亲常吟唱“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这也引发了她读诗的兴趣 。
11岁时,她就开始学作诗,并遵嘱用文言文写信给时在上海的父亲报告学习情况 。
初中之后,母亲送了一套《词学小丛书》给她,其中收录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引起她对词的爱好,继而无师自通地填起词来 。
无怪乎此后她于大学中第一次交习作,便得到评语云:“写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
” “七七事变”后第一堂课是涂改课本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
其时“七七事变”爆发已有四年,国民政府逐步南迁,北平几乎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学校教育尤受冲击 。
“七七事变”爆发时,叶嘉莹尚在北平市立第二女中读书 。
暑假一过,“你就发现全变了,原来的校长、老师不见了,都换成新的人,英文课也减去一大半,改成日文课 。
”宣扬日中亲善的新课本还没编好,他们只好先用旧课本,开学第一天不讲课,就是拿着毛笔和墨盒,在老师监视下把旧课本的某某页撕掉,或者把某某页第几行涂掉 。
“历史和地理变动得最大,比如甲午之战不能按原来的讲了 。
” 当时的国立大学大都被敌伪统治,只有辅仁大学由于是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仍有一部分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老师在校教书,这给叶嘉莹带来很大的吸引力 。
正是在这里,她遇到在诗词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老师,顾随先生 。
顾随亦对叶嘉莹关怀有加,鼓励她发表作品,又常在她的作业后和诗酬答 。
一次发表作品前,顾随问她是否有笔名或别号,叶嘉莹受先生讲课常引佛书为说的影响正读佛学典籍,偶见有鸟名唤作“迦陵”,因发音与自己名字相近便取为别号,沿用至今 。
如今叶嘉莹天津的寓所内仍悬有匾额,上面是顾随手...
求小学买过一套书的名字,里面的内容是文字和黑白漫画搭配 。
一.“律诗”问题小答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
格律严密 。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
二.“词”问题小答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