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怎么写?( 二 )


4、验证规律 。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 。(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
(4)总结规律 。
提问:通过验证 , 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 , 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 , 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 , 并没有大于8厘米 , 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 , 再组织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 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 , 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 。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 , 降低了思维难度 , 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 。在学生完成后 ,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 , 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怎么写?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2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 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 ,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
3、从A点到C点 , 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 , 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 , 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 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