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之祖是哪首诗词( 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
[赏析]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
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
前三句写景 。
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 。
此处虽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 。
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 。
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 。
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 。
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 。
“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波了 。
妙在用了一个“瘦”字 。
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 。
“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 。
“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
“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游子乡思 。
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
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 。
此曲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
”回答者:夜之幽蝶 - 江湖新秀 四级 9-15 15:23《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
3、著花:开花 。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
对于离乡游子而 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
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歌直接抒情的是哪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展开全部 马致 远 的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
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故乡、厌倦漂泊的情思 。
作 品前 三 句全是景,但又句句在抒发游子的思乡与客愁 。
“枯藤、老树”,一语道破暮秋之景 。
干枯的藤蔓、苍老的树木,逼人眼底,给人一种苍凉、凄清之感 。
“昏鸦”则更进一层点明时刻,日已黄昏,百鸟归巢,乌鸦的哀鸣,便油然勾起了游子的乡思离愁,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的哀愁 。
单用凄凉的晚秋气氛开启全篇,就已使人感到悲凉和抑郁了 。
然而在这苍凉悲愁的背景之后,又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快的画面— “小桥流水人家” 。
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而温馨的小茅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安静、和平、温暖 。
在浓浓的愁苦之中,又展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
以“枯藤老树昏鸦”的哀景,与“小桥流水人家”2 1.中国古典诗文赏析的喜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觉得这画面的层次幽深、丰富 。
而就在这喜景中,也不乏乡思和离愁:别人有家我无家 。
温暖的茅屋近在眼前,而游子却远隔家乡万水千山,又怎能不勾起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呢?“古 道 西 风瘦马”,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载着一个面容憔悴,情绪低沉,心事重重的游子,迎着凛冽的西风,在古道上踊蹈独行 。
此时,暮霭沉沉,百鸟归巢,农夫回到自己温馨的小屋,而游子今宵的归宿是何处?于是,那低矮的茅屋,简陋的陈设,粗疏的饮食,也为游子所羡慕、向往— 那茅屋中有浓浓的亲情,温暖的话语啊!作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这小桥流水人家的乐景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只是倍增思乡的伤感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