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之祖是哪首诗词( 三 )


“夕 阳 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小令的高潮,眼看红日西沉,夜幕即将降临人间,自然而然地给游子心灵笼上一层厚厚的忧郁和凄凉,那乡思、那离愁,还有那令人羡慕的亲情,亲昵的问候·····一起牵动着游子的心扉,令人肝肠寸断 。
“断肠”二字,是小令的“眼”,断肠之苦,也许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吧 。
换言之,游子思乡之苦,也就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了 。
这时的游子面临的是夕阳西下,秋风冽冽,日暮途穷 。
何处是理想的归宿?一切都是那样的渺茫,那样的遥远,怎能不令人发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哀叹呢?《天 净 沙 ·秋思》全曲仅二十八字,画面却又如此丰富、生动,所写十种景色中,前九种景色全是名词,无一动词,诗人却能巧妙的将它们连缀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
哀景中有乐景,乐景中抒发出来的全是哀愁 。
而又无一字写情,写思,堪称“纯是天籁‘, 。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不为过也
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歌直接抒情的是哪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歌直接抒情的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于羁旅途中写下这首词,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夕阳等意象都是诗人心情的体现,抒发了抑郁、苦闷、消沉悲痛的感情 。
原文: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赏析《天净沙秋思》 大约100字,急求!!!!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 。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 。
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 。
二者相得益彰 。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 。
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 。
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 。
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 。
“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 。
“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 。
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 。
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
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 。
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 。
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