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总( 五 )


(2)、平淡 。
也称质朴 。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 。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
(3)、绚丽 。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
(4)、含蓄 。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
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
(5)、简洁 。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
再如柳宗元...
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7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 有总有分 先叙后议 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过渡自然 浑然一体 衔接自然 环环相扣 伏笔 铺垫 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 8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清新、明丽、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事理说明文 2:生动(趣味性) 。
寄寓 寄托: 刚健 。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味外之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诙谐、质朴自然;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寓理于事、寄情于事、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 明贬实褒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总结全文、点题、拟人、排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讲道理 2、借古讽今、借物喻人; 2、肖像(外貌)描写 。
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实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 。
猜的时候把握两条原则: 开门见山、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记叙、描写,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象征、比较、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实物说明文、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以使后者更突出: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 切景语皆情语 表达方式: 真挚感人、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不拐弯抹角、含蓄、缠绵:提出问题 2、本论、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伤感现实 。
起兴(xìng) 。
托物言志 象征、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开端、发展、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官名、物名、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状物抒情、借景抒情、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秀美、恬淡、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设问、引用、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 。
意在言外。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夸张、反复 。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1 常用的修辞 比喻 借代 拟人 拟物、 对偶 夸张 反复 对比 双关 反语 反问 互文 用典 2 常用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渲染 衬托 反衬 烘托 象征 联想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移情于景 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自比自慰 间接抒情 卒章显志 动静结合 含蓄蕴藉 详略得当 以古喻今 吟古书怀 明暗对比 白描 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