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总( 七 )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07年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
答: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
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一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
2.(2007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
阮郎归·初夏 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
答: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
06年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06年高考辽宁卷)东 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
②荦确:山多大石 。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
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 。
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
下面是一个对诗词鉴赏讲解很详细的网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展开...
高考的诗歌赏析题怎么写?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做诗歌赏析题,有关的知识解释如下:古诗鉴赏分析答题模式一、 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