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大赛图片( 七 )


未来的社会 , 激励我们千百万中国的教育工作者 , 去构建教育的新模式 , 为促进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 在实践中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
[3]一、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多少年来 ,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被动式进行的 , 给学生一种“距离感” 。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形“墙垛” , 是师生常处于一种“我教你学”的状态 , 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
学生不敢爱老师 , 对老师所教的科学知识又怎能感兴趣呢?其次是学生之间的“隔膜” 。
同班同学在学习上、行为上 , 互相之间漠不关心 , 这种隔膜成为形成热烈学习气氛的障碍 。
还有就是学习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鸿沟” 。
概念、定义、祖国山水名胜、异国风俗人情 , 在教师纯理论的分析下 , 学生觉得陌生而格格不入 。
对教学内容产生了“距离感”学生怎么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呢?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
教育者要通过创造一种融恰、和谐的环境氛围 , 缩短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 , 促使学生主动投入 , 主动参与 , 获得身心主动发展 。
(一)以爱换爱 , 师生融洽沟通师生情感 。
学生是最富感情的 , 老师在他们心中是最有权威而又最值得爱的人 , 这种情感孕育在学生心中 , 他们总想表露这种爱 , 也总希望老师能爱自己 。
而老师是不是爱自己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十分敏感的触摸老师内心的琴弦 。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 , 孩子就爱她 , 只有爱孩子的人 , 他才可以教好孩子 。
”[4]因此 , 教师要珍爱学生的情感 , 奉献自己的爱心 ,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十分亲和的人际关系 , 这样 , 孩子们会从老师那里感到一种期待 , 一种动力 , 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 。
[5]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 互相学习的良好循环 , 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的学风 , 实现师生互相沟通 , 互相影响 , 互相补充 , 成为学生热爱学习 , 主动学习的情绪背景 。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
老师、学生共同组织 , 一起参加活动 , 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往 , 提供了更多的相助的机会 。
在“救灾”捐助活动中 , 老师和同学一起把钱塞进“爱心箱”;在节日联欢中 , 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游戏;在春游中 , 师生一起生火做饭 , 寻找春天的足迹 。
一次次心灵和行动的交流 , 会使师生之间无形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
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 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中去 。
教师爱心的感召 , 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老师 , 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 使教学活动在一种“以爱换爱”的人际环境作用下 , 构成适宜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发展的心理世界 。
(二)理解相容 , 生生友爱同学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因素 , 要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同学关系 , 使学生在融洽的人际情境中乐学、善学、积极主动的学 。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发展 。
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赞美 , 让学生努力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 , 让他们看到彼此最优秀的一面 , 并给予赞美 。
在同伴的赞美声中 , 大家会发现着自我 , 肯定着自我 , 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获得自信 。
在赞美他人的同时 , 许多学生也悄悄改变着自己自身的缺点 。
教师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 , 建立互帮互学的生生关系 。
合作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到组内各成员的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情况、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 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异质互补 , 组间同质可比的结构 , 让学生在协同努力 , 共同成功体验的同时 , 摆脱表面上是在群体背景下共同学习 , 实际上却是个人单干的孤立无援的窘境 , 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